手护一生成都中医附属医院中医技能培训中心
前段时间,法国正式通过了新法案,旨在禁止3岁至15岁的学生在校使用手机。
按照新规,在校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外活动时均不得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各种有上网功能的通信设备,除非是出于教学需要,或是在条例中明文规定可以使用的地点。
法案适用于所有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即3岁至15岁的学生,并将于今年9月开学时正式生效。
此外,参议院还想将法案的适用范围扩大到高中。各个高中可自愿选择执行全部或部分禁令。
从法案上不难看出,智能手机对于孩子的毒害,不仅仅是我国特有国情。欧美的许多国家对于智能手机也是深恶痛绝。
智能手机究竟对现在的孩子们都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的世界,
对孩子有多大的冲击?
安迪沃霍尔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这句话在互联网时代出奇的受用,只要你紧追热点,不停上传视频,就一定会有15分钟自己要火的幻觉。
而这个幻觉,对于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的诱惑是致命的。很多理智的成年人看到一个很火的视频,会想到这是背后操作的。
(短视频软件上,小学生在教化妆)
但年幼的孩子却觉得这是真的。相信只要自己能做的和她一样,就会获得关注,并且过上像视频里一样的生活。
社交媒体就像是一部经过技术加工的电影,每个人都只展示生活中最光鲜亮丽的一面,但这背后隐藏的虱子却无人知晓。
手机会给孩子带来什么?
伤害孩子视力
智能手机导致孩子失明或者伤害孩子颈椎,导致孩子颈椎变形的新闻屡见不鲜,这些伤害都是有形的,可以眼见为实的。
另外,沉迷智能手机的孩子常常会对运动锻炼表现出消极态度,导致运动能力低下,进而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损伤脑神经
孩子的生理构造和生理形态与成人不同,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电设备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对儿童神经系统的伤害远大于成人,过度接触电磁波辐射对儿童健康状况和认知力会产生一定影响。
青春期认知的偏差
视频里的世界总是美好的,好像每个人都外表靓丽,家境优渥,无忧无虑。
越来越多的孩子羡慕不用学习,只要在网上发个图片,或者怪言怪语就可以让自己成明星,随之就会赚很多钱。这些不劳而获的价值观,会对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起到极大的影响。
采取什么样的干预措施?
1-3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
主要原因有二:
1.幼儿的视网膜要到12岁才能发育完善,在此之前都应该尽量少接触手机类电子产品。
2.两三岁接触电子产品(手机游戏/电视)越多的小朋友,在七八岁发生注意力障碍(比如多动症)的可能性也越大。
正确做法:
1.父母尽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多与孩子互动、主动更新孩子的玩具等。
2.父母手机中拒绝下载任何游戏,以防孩子因游戏上瘾而索要手机玩。
3.如果孩子对手机好奇,可向孩子示范打电话、发语音、拍照片等,建立孩子对手机用途的正确认知。
(小孩子也在直播)
3-6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
不少父母为了图一时清净,偶尔会把孩子丢给手机游戏“照看”。但3-6岁的孩子还小,自控力不足,一旦接触游戏,极易上瘾。
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适当接触手机,如让孩子明白手机可拨打电话、可与人聊天、视频等基本用途,但一定要远离手机游戏。
正确的做法:
1.父母家人手机去娱乐化,即删除游戏、音乐、视频等各类会吸引孩子的APP。即便孩子想要玩手机,除了翻翻相册、拍拍照,也不会觉得有趣,自然不会一直缠着父母要手机玩。
2.积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多与孩子共读儿童绘本。(绘本的颜色和故事性,对孩子吸引力也比较大,只要孩子爱上阅读,基本不会想着要玩手机了。)
3.丰富孩子的生活经历,多带孩子外出体验大自然,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
(前段时间爆火的,妈妈在洗澡,孩子发抖音事件)
7-12岁:针对手机问题不宜强势打压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入了心理叛逆期的第二阶段,即儿童叛逆期。处在叛逆期的孩子,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会变得固执又脾气暴躁,有时讲起来道理来,怼得爸妈都无语。
面对孩子沉迷手机,很多父母常用的方式是:一用父母身份强压(我说了不许玩就是不许玩/再玩就没饭吃了/再玩就揍你);
二是用亲子关系威胁(再玩就不要你了/再玩就不喜欢你了)。这两种方法,弊大于利。长此以往,不仅会严重破坏亲子关系,还会加重孩子对手机的依赖和沉迷。
正确做法:
1.与孩子协商规定玩手机的时长、次数,作为必须遵守的规则,如若违反,可以承担家务为责罚手段。
2.家长要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动机,目标是“孩子停止玩手机游戏”,而不是“孩子乖乖地停止手机游戏”。允许孩子出现顶嘴、哭闹等不满情绪。
3.家长要试着理解孩子的感受和立场,如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先完成作业再玩手机,不要说“现在立刻去做作业”,而是说“我知道这个游戏很好玩,但你必须先完成作业。我看着你玩儿完这一局,然后你就去做作业,可以吗?”
(很小的孩子,也在家长带领下录视频)
12-18岁:适当干预,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前奏,思想认知水平较高,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
父母应坚持适当干预、合理利用。直接没收或生气吼骂、甚至是暴打一顿,都是治标不治根的做法。
手机就像一把双刃剑,能伤害孩子,但也能帮助孩子,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正确做法:
1.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给予孩子一定的个人空间。很多青少年沉迷手机,是因为对性的好奇,父母可试探询问并委婉教育。如通过微信、QQ或邮件的方式,教给孩子一些基本的性知识等。
2.有了沟通和信任后,与孩子一起协商制定玩手机的规则,如是否可以带去学校玩、什么时候可以玩手机、一次可以玩多久、如果超时会有怎样的惩罚等。
3.正确看待孩子使用手机,引导孩子合理利用手机的正面效应,如手机上阅读电子书籍更方便、手机搜索学习信息等。
最后,希望家长们能够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同时多多陪伴孩子做些体育活动,免得孩子去手机里寻找被爱、被关注的感觉。
/END/